布希亞(Baudrillard)在〈象徵交換與死亡〉(“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一文中討論了現代消費社會交易行為的幾個重要特徵。在與馬克思的對話中,對於其僅以「使用價值」(use value)和「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兩種概念來理解資本主義作出批判,尤其針對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具有超越資本主義邏輯的歷史動力一點。
藉由眾所週知的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以符號學的任意性和其在結構中的相對性這兩個主要的概念來理解消費行為。由此衍生出布希亞觀點中,一個馬克斯所忽略的概念,即商品在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之外的「象徵價值」。商品的象徵符號對於消費行為與生活的意涵進入了前所未有、超乎馬克斯所預期的階段,這些符號不再指涉外在世界中絕對或真實的事物,其本身的意涵完全汲取自他們內部之間的結構關係,符號不再具有確定性。這樣的結果帶來的是符號的解放(emancipation),符號從此與外在世界「無涉」,只在其內部系統中作用,而這樣相互結合所組織出來的是一種「擬仿」(simulatcra)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