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一詞是現今許多網路文章或是口頭討論中最常被濫用與誤用的詞語之一。布爾迪厄的「場域」觀念,可以首先藉由他自行歸納出的公式來清楚理解:「 [(habitus)(capital)]+field=pratice 」,這個公式中可以清楚看到場域的核心意義以及「資本」在當中運作的模式。在這個等式中,各種類型的資本與當中品味、習性具有正相關,而在特定的領域(場域)中作用,造成了等號另一頭的日常實踐,形成一個無限的循環。舉例來說,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由於具有其原生家庭所累積的資本(包含社會、經濟、文化等意義之上的),以及在當中所培養的習性或品味,而有機會且樂於接觸古典樂,甚至學習古典樂器。這樣聆聽古典樂或學習樂器的日常活動就成為等式右邊的實踐行為,這會回過頭來更加強這個資產階級場域中作為品味或資本的古典樂素養、技能,這樣的技能和素養便會在這特定場域的日常行為中持續地擴大,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在布爾喬亞階級世界中的文化資本和品味。
可以注意到,這個式子是一個無限成長的循環,如果沒有人去質疑、批判它的合理性,它就會不斷地擴大並鞏固下去,只要這個邏輯沒有被挑戰,處於當中的人也會理所當然地為它辯護。有了這個式子的理解,「場域」這一概念的核心意義就十分明顯,那就是權力在當中的運作。繼續使用上述的例子,假設這個布爾喬亞孩子的琴藝到達了一定水準,他能夠以此為技能去賺錢,繼續鞏固這個古典樂品味在資產階級場域的意義;即使他不以此謀生,對於古典樂的素養以及樂器的才藝,也將轉化為他在其他場域上的資本。試想面試一份工作或是交友,喜歡古典樂又會彈奏樂器,似乎就是種雖非決定性但又具有影響力的資本。不論如何,在上述假設中,我們似乎都不會去質疑他擁有古典樂素養的正當性。但在這個「古典樂品味」的例子中,它與「家庭」、「經濟」、「階級」、「教育」等範疇藕斷絲連的關係是我們常常忽略的,少了當中任何幾個條件的家庭,有可能順其自然地完成這個古典樂素養的訓練過程嗎?是什麼樣錯綜複雜的因素造成特定場域的構成,那是我們可以另外去探討的問題,但在這裡要注意的是,權力的運作是當中的黏著劑,若我們沒有去懷疑過場域的構成是經由哪些看不見的力量所推動的,它就會不斷地運轉下去,且順理成章,自然而然。
從上面的例子繼續延伸,那些看不見的權力支配所從何來?往往就是另一場域的資本。當一個領域、範疇產生其自主性時,以上的式子就會無形地開始成立,文學、藝術、宗教等等皆如是。而一場域的資本要加入甚至影響另一場域時,就必須經過轉換。舉例而言,若有一底層階級的暴發戶想要讓自己也加入上述那個屬於資產階級的場域中,可以運用他經濟上的資本(貨幣,屬於另一場域)請來音樂老師教導他的子女古典樂,假以時日,他的子女就獲得了這項古典樂的資本,可以加入上述那個屬於資產階級品味的場域之中,並且身為暴發戶子女的這個身份會在這個實踐行為等式的不斷強化中,隨時間而被淡忘。這樣的轉換可利可弊,但往往是被人們忽略的癥結點,以為文學、藝術或教育云云具有它的自主性,無法被經濟、政治等等因素介入,其實只是沒有注意到當中從一場域過渡到另一場域的轉換而已。「教育是階級的鍊金術」布爾迪厄如是說。
所以,「場域」一詞強調權力概念,以及其中強烈鬥爭性的運作,新資本進入新場域造成影響而改變整個實踐行為等式的案例,可以是大快人心的革命或新氣象,也可以是更高明、更隱密地鞏固既得利益者的操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必須在當中正視自己置身其中的「反身性」原則,不可忽略自己必定也處於特定場域的實踐中,並且更敏感且快速地察覺、迎接、甚至積極創造有效的場域轉換,在持續且快速地突破與再造中抵禦現代性帶來的權力支配。